许多刚接触生物医疗研究的新人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感受:“科研看起来太高大上了!这篇论文深奥得令人困惑,我这个新手只懂一些本科阶段学到的基础知识,面对如此前沿的课题,我真的能做好科研吗?”这种“智不配位”的感觉在新手研究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。他们总觉得自己连已有的书本知识都未能全面掌握,因此不具备开展如此高难度科研的能力。
然而,实际上,进入科研领域并不需要万事具备,而是边做边学的过程。对于新手研究生来说,到底是在打好知识基础后再开始,还是可以边做边学习呢?结论是:在大多数情况下,边做边学是正确的,当然,前提是基础不能过于薄弱。
做科研是一个学习与创造新知识的过程
每位科研人都知道,科研不能闭门造车。仅凭自己的理解无法推动科研的进展;需要不断学习、接纳同行的新观点和新发现,同时结合自身对课题的理解,推动知识的创新。因此,你提出的新理论、新方法、新结论便是你创造的“新知识”。
如果只关注自己,而忽视他人的进展与发现,极有可能陷入固步自封的状态,甚至重复他人的研究,从而无法获得自己的创新性见解。因此,仅仅专注于基础知识的学习,对科研的直接收益有限。另外,许多教材的理论早已过时,前人已探索了许多相关方向。
做科研促使基础知识的补充
所有科研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体验:带着问题去学习是最高效的。不论是基础知识、某种软件、编程语言还是实操方法,明确且具体的问题可以提升学习效率。在科研过程中,一般会遇到具体问题,这时再进行针对性学习,会使过程更高效。
相反,如果泛泛而学,往往学着学着就偏离了课题,所学内容与课题毫不相关,即使掌握了也帮不了忙。例如,小e在大学时花了三个月学习一款科研软件,但效率极低,结果只能完成一些基本操作。然而,在研究生阶段,当课题中需要用到该软件模块时,他仅用了一天半便基本掌握了操作,效率差异显而易见。
基础知识够与否是个伪命题
学多少基础知识才算够,这本身很难量化。不同课题对知识储备的要求不一。纵观几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,存留的经典理论繁多,尤其对刚入门的研究生来说,几乎不可能全面掌握。此外,研究生通常在开学不久后就要准备自己的开题答辩,不会给你资本去慢慢补充基础知识。
选择边做边学的策略
因此,在这个极为宝贵的研究阶段,边做边学成为高效与可行性的最佳策略。然而,如果研究生对该领域完全是新手,或对基础概念缺乏认知,小e建议专注好好补充必要的基础知识。在此过程中,建议与导师深入交流,明确学习的重点,并阅读几篇质量优良的综述论文,以期迅速建立对这一领域的清晰认知。
当然,扎实的基础对优秀科研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,它让人能够理清新事物的本质。但对于研究生而言,在短短几年内达到这一高度几乎不现实,因此,边做边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兼顾效率和可行性的最佳选择。
同时,借助尊龙凯时等平台所提供的资源和信息,可以更好地提升研究生在生物医疗领域的学习与科研效率,推动个人的学术发展。